• 王开元德刑之争的权力论述与解决方案从孔子到董仲舒

    摘要:德刑之争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孔子到董仲舒,诸多学者都对“亲亲相隐”案有过分析论述。这一案件不仅仅是道治或法治问题,更是权力视域下的话语之争。主张法治的法家大多是在为所谓公权力辩护,而主张德治的儒家则在有意无意中保护了某种私权。然而,法家所维护的公权也常因压制人民私权而成为对君主私权的辩护,儒家在申明道德时也未必形成对公权力的绝对反抗。法家与儒家的德刑之争在汉代走向调和...

    时间:2024-10-21
  • 玉与礼礼制儒学化的器物表征

    华夏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古称“华夏”,何为“华夏”?《春秋左传正义》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记·玉藻》又将玉与人的德行相匹配,认为:“古之君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玉器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为传统优秀器物文化之代表。三代观物制器的自然崇拜向两汉经学注疏玉礼制的演变...

    时间:2024-10-21
  • 漫画如何传达传统文化

    近日,“蔡志忠国学漫画”书系系列签售会在2024上海书展期间举办。提到为何以漫画的形式去传达中国传统文化,蔡志忠说,希望能让当下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广博而深厚的东方哲学智慧。 蔡志忠。出版社供图 据出版方介绍,该书系囊括“蔡志忠漫画四大名著·中英文对照彩色版”系列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ldquo...

    时间:2024-10-21
  •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荀子》一书引《诗经·大雅·抑》之篇六次,其中引用“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更是多达三次,分别在《不苟》《非十二子》《君道》三篇。此引诗三处,虽然并无统论之意,但纵览此三篇所引之处行文,其立意逐渐拔高,在“维德之基”的基调下对君子品性展开讨论,最后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见于《诗经·大雅·抑》:“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

    时间:2024-10-21
  • 温海明从中庸文化的宗教性和超越性

    摘要:虽然《中庸》有很强的哲理性,但学界关于《中庸》的研究较少触及祖先崇拜和天地意识,即对其体现的中国文化宗教性和超越性挖掘不够。《中庸》之“诚”不仅是个人信念和意识的真诚,而且是“诚”于祖先、祖宗与天地的和谐状态之中。作为《中庸》哲理的核心概念,“祖天之意”中的祖天由祖(先)而天(地),不是天祖,不是人格神。祖天虽然不具有西方犹太—教意义上的人格性,但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同样强大的宗教性和超越性...

    时间:2024-10-21
  • 梁涛燕王哙为什么要让国孟子新读之七

    孟子第二次到齐国,与齐宣王有一段融洽的时光。此时,孟子的“四端说”已经形成,他决心用“不忍人之心”启发齐宣王,使其行仁政而王天下。环顾当时各国,齐国最有条件实现仁政和王道理想,孟子对齐宣王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一个事件的发生,使孟子的愿望落了空,他与齐宣王的关系也急转直下。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效法上古尧舜,让国于燕相子之,自己反为臣下...

    时间:2024-10-21
  • 梁涛德命与运命之间孔孟天命观新论

    摘 要:儒学是天人之学,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德命与运命的关系,是孔子、孟子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早期宗教经历了从颛顼“绝地天通”到周人“以德配天”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转变,但天命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孔子提出“天生德于予”,又主张下学上达、知我者天,打破了颛顼“绝地天通”以来少数贵族对天命的垄断,创立了属于士人、君子的新教。孔子重视德命,也关注运命...

    时间:2024-10-21
  • 杨逢彬匏瓜这个瓜能吃吗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第七章)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两句主要有两种解释。有趣的是,从汉代到南宋朱熹,是一种解释;比朱熹晚生一个甲子有余的饶鲁,又有另一种解释。而现代的译注家...

    时间:2024-10-21
  •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摘要:《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单章研究包括分析、综论两个层面。从分析的层面看,直面当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构成第一、二节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构成第三节的力命之辨;唯有经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达成自身的和谐。从综论的层面看,以“反求诸己”为功夫,可谓传孔子、曾子之说;以“天下归之”为功效,可谓“承上章而言”;基于群己之辨与力命之辨的内在张力,当以“反求诸己”为切要...

    时间:2024-10-21
  • 杨海文世态道德化以孝敬父母为第一义

    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命运究竟是沦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是“游魂”?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儒 学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无疑是返本开新的使命所在。为此,《天府新论》编辑部策划了“激活儒学生命力”系列笔谈,拟围绕当下社会尤为关注的孝道、婚姻、生育...

    时间: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