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香港文博会将于2025年举办 定位打造中国文化出海平台
记者从15日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第三届香港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简称“香港文博会”)将于2025年5月30日至6月2日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办。 相较前两届,第三届香港文博会的展览面积将扩大至五万平方米,涵盖八大主题展馆,包括文化产业综合馆、文旅演艺馆、数字创意馆、艺术精品馆、国际馆、主宾省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国潮文创馆。香港文博会将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如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城市文旅推介...
-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大会举行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来自国内外相关考古机构、高校和博物馆的2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 2024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5周年。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如今已发展成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保护、研究、利用兵马俑文化遗产...
-
白玉刚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 于晓明出席并致辞 国承彦
10月19日,由国际儒合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开幕。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主任白玉刚出席。山东省会原党组、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于晓明出席并致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当选为国际儒合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第七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
甘霖孔子思想的先世渊源考论
摘 要:春秋晚期是世族衰落但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作为殷商王室、宋国公室后代的孔子,信而好古,其所好之古,理应包括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梳理孔子的祖先世系,探究孔子思想与其先世之间的具体关联,可以发现,孔子家族由王室而诸侯而公卿而士族的衰变过程,对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其中远祖微子启、十世祖弗父何、七世祖正考父、父亲叔梁纥,影响最著,特别是对孔子的一些重要观念,包括“隐”“让”“恭”“勇”的形成...
-
王阳明对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推进
《尚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一词的源头。这八个字可圈可点。“民”是国家的根“本”。“固”,在农耕文明的状态下有安居乐业的意思,有生活资料充足的意思,还有精神世界稳定的意思。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大家必须团结一心才能面对各种灾难,所以,这种民本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是应该同情理解的。 先秦儒家经典重视民本思想的程度之高,同时期其他各家都无法比拟...
-
王闻文 沈顺福论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
摘要:近年来,以血缘为基础的儒家伦理遭受诸多指责和质疑。批评者认为儒家伦理只讲求爱亲而忽略了对陌生人的关怀。然而,这种判断乃是对儒家的误读,没有关注到儒家仁爱伦理的谱系及其演变问题。事实上,儒家仁爱伦理具有多重图式,它既仁爱建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同样也将之扩展到作为“陌生人”的“他者”,甚至是无生命的存在者。具言之,在传统儒家那里,仁爱伦理首先指向“血缘伦理”,其所强调的是爱从亲始及爱亲的重要性...
-
王沁凌仁智并显与旁通时行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人性论和思想
摘要:《孟子正义》是清代学者焦循探讨人性论和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焦循根据人可以教之仁义的事实,论证人性本善。人性由本于血气形能的欲、情、知共同构成,三者发用中出现的弊端只能依靠知的向学工夫来补救。仁的彰显扩充依靠知的活动,运用知追求“合宜”的生活乃是人道的基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道经历了不断的通变,圣贤所标举的执中时行、注重日用常行和为民造命等原则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向...
-
王杰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
《诫伯禽书》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武王东伐纣王,并制礼作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家、军事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历王、武王、成王三代,既是创建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又是稳定西周王朝、促使“成康之治”的主要决策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
-
王杰哲学是大用之学
中国哲学是有着大用的智慧之学。不过,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做事的时候,功利性的思维往往占据上风,凡事先问一句: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不了解孔孟老庄、诸子百家以及历代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对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么影响吗?在这些人看来,中国哲学是无用之学,还不如学一些实用的谋生手段和就业技能来得经济实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国哲学,认为中国哲学太抽象玄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则大谬矣。...
-
王晓洁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眼中的孔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此句充分彰显了孟子对孔子的推崇与敬仰之情。即便是与孔子相比,孟子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也不遑多让。根据黄怀信的统计,《孟子》一书引孔子语22次,其中8处可与《论语》对阅。(参见黄怀信:《〈孟子〉误解孔子语四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无怪乎后人多以孔孟并称,可见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与后世经学家相比,孟子距离孔子所处时代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