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路神孙亦习孟子言孟子对日本中世政道论的影响
编者按:第四届青年儒学论坛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学专家、论文获奖青年学者、儒学爱好者齐聚孟子故里,共话孟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当代儒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本届论坛共征集论文234篇,现精选部分青年学者论文摘要进行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 众所知周,自大和朝廷肇始不久...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摘要:对“内圣外王”的现代通行理解针对的是个人的修身既要成圣又要作王,或最好由圣人来担任最高统治者。这种理解不仅在现实性上极少可能性,而且也误解了“内圣外王”的原初语境和实质内核。“内圣外王”的观念产生的前提是“三代以上”的“治出于一”到“三代以下”的“治出于二”的结构性转型,权力与精神分离,治教两统获得了自主性的分化。但如何基于分化而重新连接两者,这才构成“内圣外王”这一术语原初的问题意识...
-
陈来朱子仁说与道学话语
朱子的《仁说》,近人陈荣捷、牟宗三以及日本、美国学者都曾做过不同方面的研究。 其实,在哲学史的意义上说,《仁说》并不是朱子最重要的论著,《仁说》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于《太极解义》《西铭解义》与《四书章句集注》,尚不可相比。而就朱子思想的发展而言,《仁说》也不如《已发未发说》《中和旧说序》来得重要。《仁说》的意义乃在于,它是己丑以后朱子在理论上清算、纠正、转化湖南学派...
-
陈来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1、哲学的智慧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需求。所谓“智”(wisdom)是知识能如日光般照亮黑暗...
-
陈来二十世纪中国的理学儒者蒙文通的中期理学思想研究
摘 要:1944年蒙文通《儒学五论》出版,这一时期是蒙文通学术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其理学思想成熟的阶段,我们可把这个阶段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发展的中期。在《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一文的《后论》部分中,蒙文通指出,朱子学的弊病是格物穷理,阳明学的弊病是满街尧舜,这两种弊病都根源于对理气问题、天道和人道问题的不当处理。蒙文通认为朱熹、王阳明没有重视作为儒家思想与理学思想核心的“择善”与“思诚”...
-
陈来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传统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朵灿烂之花,它与印度哲学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哲学传统。一个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了解中华民族在哲学方面对于人类所作的贡献,并且自觉地运用自己民族的哲学传统在当代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概念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华民族自己有特色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即一整套关于宇宙、社会、人类意识的看法...
-
郑治文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
儒学是成德之学。儒家人文精神的重点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点又落在主体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礼,开创儒学,儒家道德主体精神便由孔子仁学而奠基。“为仁由己”“人能弘道”“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种道德主体精神的凝练表达。可惜的是,孔子虽有此种认识,却并未能够予以充分论证和展开。孔子之后,孟子接续其内向化的理论致思,以心性而说仁...
-
跟着孔子游山东主题推介走进清华大学
“小生乃智多星吴用,才疏学浅,来到咱们清华大学,向各位老师请教一下……”9月20日,“跟着孔子游山东”——2024山东文旅主题推介活动走进清华大学。在菏泽市推介摊位,清华学生狄同学参与了问答水浒英雄活动,顺利获得一张郓城水浒好汉城门票。“山东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很多年轻人都很感兴趣。”狄同学告诉记者。 在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跟着孔子游山东”主题推介活动...
-
赵金刚生生与当代君子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君子”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与人格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行的赞美,更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的高度体现。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君子形象的阐述,确立了“君子”的道德楷模地位。君子不仅是道德规范的模范执行者,还是人格完善的积极追求者,“君子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理想和精神风貌。君子之道,至今仍为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人们修身齐家...
-
谌祥勇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与规范价值的中庸
“中庸”是中国传统的核心理念。孔子是“中庸”理念的最早提出者,《中庸》篇则是最早专门论述“中庸”理念的儒学经典。后世理解“中庸”思想和“中庸”价值,《论语》及《礼记·中庸》篇无疑是最为便捷的门径。今天的《中庸》诠释路径中,“心性——超越性价值”一维更为多数人所熟悉。然而,细证“中庸”思想的源头与脉络会发现,“中庸”思想内在结构具有双重性,不仅有“心性——超越性价值”的一维...